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临床上并不少见,如有顽固性下腰
痛,或合并马尾神经、神经根症状,多主张手术治疗[1、2]。由于大部分病例病史
时间较长,病理改变明显,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存在一些争论[3-6]。
为了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Ⅱ°或以上滑脱的有效治疗方法,现回顾性分析
我院2006 年1 月~2011 年6 月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的42 例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 例,女29 例,年龄24~70 岁,平均51.0 岁,病史时间2 ~20
年,平均7.5 年;均有顽固性下腰痛,且以腰痛为主,表现为不耐久站、久走。
其中伴双下肢神经根症状10 例,伴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8 例;入院后常规行腰
椎X 线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和双斜位、CT 扫描及MRI 检查;病变部位:腰415
例,腰527 例;均为双侧椎弓峡部裂,其中椎体滑脱Ⅱ°28 例,Ⅲ°14 例。根
据腰椎X 线侧位测量以下指标:1、腰椎前凸角:腰1 上终板与骶1 上终板横线所
成夹角;2、骶倾角:骶1 上终板横线与水平线所成夹角;3、滑脱角:滑脱椎体
下终板与相邻下椎体上终板横线所成夹角,定义前方张口为正,后方张口为负;
4、滑脱率:椎体滑移距离与相邻下位椎体上终板长度比值;5、椎间隙高度:滑
脱椎体重叠部分中点处下位椎体上终板与上位椎体下终板间的距离。测量结果见
表1。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33 例,硬膜外麻醉9 例;俯卧位,保持腹部悬空,作腰部正中纵
切口,在C 形臂X 线机监视下完成经椎弓根置钉,其中单节段固定38 例,双节
段固定4 例(即固定病变节段并上一椎体)。采用单侧经椎间孔入路5 例,双侧
经椎间孔入路37 例,具体步骤为:切除关节突关节,作髓核摘除、椎间隙松解、
椎间骨床准备、椎间隙深部植骨、融合器植入(其中斜行放置一枚融合器5 例,
并排放置两枚融合器37 例)。均采用减压所获骨质作植骨材料,所用椎弓根螺钉
系统:国产GSS 系统Ⅱ型或Ⅳ型34 例,Stryker 公司XIA 系统3 例,Depuy 公
司Moss Miami SI 系统5 例。融合器使用情况:普通型Cage78 枚,香蕉形1 枚,
其中Stryker 公司 O.I.C.系统11 例20 枚,Depuy 系统中Jaguar 融合器30 例
58 枚,Leopard 融合器1 例1 枚。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予预防感染、脱水、小剂量激素等治疗,并卧床。麻醉苏醒后嘱患
者主动进行双侧踝关节背伸运动、被动进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根据引流量,
于术后48~72h 拔除切口引流管,术后3~5 天配带腰围下床活动。分别于术后
3~5 天、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行腰椎X 线检查,于术后3~5 天
CT平扫,12 个月行CT 平扫并冠状面、矢状面重建。
1.4 评价方法
影像学评估:对比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腰椎前凸角、骶倾角、滑脱角、
滑脱率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采用CT 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片观察融合器有无
移位、松动、椎间有无骨小梁连通及融合器周围有无透亮线等判断椎间融合情况。
观察椎弓根螺钉有无松动、断裂现象。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其术前及最后随访时的功能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所得数
据进行正态式分布检验,采用配对t 检验方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1.8~3h,平均2.15h,术中出血300~1500ml,平均760ml;术后
切口引流液量200~750ml,平均380ml。本组病例无切口感染,无皮肤坏死,1
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术后出现神经根损伤症状而行螺钉调整术,其余未出现神经
症状加重现象。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28.5 个月。26 例病
例于术后12~24 个月行椎弓根螺钉取出术。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
骶倾角、滑脱角和滑脱率变化情况见表1,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最后随
访时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滑脱角、滑脱率、骶倾角和椎
间隙高度其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PA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