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可致重要靶器官的损害,如我们所熟知的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由于这些疾病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造成社会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高血压的防治显的尤为重要。随着一代代医师的不懈努力和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不断推陈出新,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较前有所提高,从2002年的30.2%、24.7%、6.1%分别上升到2010年的50%、40%、10%。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按2010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1/5的成人患有高血压,实现血压管理仍任重道远。那么新一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示呢?
1 启示一:高血压定义及测量方法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医师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同时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血压的短期和长期变异性,都会使患者的心血管、卒中等事件的发生率增高,2010年版指南强调除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的监测外,还应增强对血压变异性监测,而观察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长期的变异情况通常需要家庭自测血压以评价长期血压变异。
2 启示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2010年版指南将合并糖尿病患者划分为很高危组,即无论患者的血压分级如何,只要合并糖尿病即为很高危险组,更加强调了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的必要性。
3 启示三:强调选用可以控制24h血压的长效药物,高血压治疗目标强调心脑获益
2010年版指南建议应用每日一次使用即能控制24h血压的降压药物,强调了减少血压变异性的重要性;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4 启示四:个体化降压目标及降压方式强调和缓平稳
2010年版指南对降压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如普通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老年患者(≥65岁)收缩压降至150mmHg;伴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脑卒中后血压目标140/90mmHg;冠心病患者舒张压低于60mmHg时,应引起关注。同时该指南强调在降压治疗时应在患者耐受情况下逐步达标,避免降的过快过猛。
5 启示五:降压治疗原则
新版指南对降压治疗原则进行了更新。(1)降压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需要逐步增量;(2)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建议使用给药1次,有效平稳控制24h血压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晨峰血压和夜间血压;(3)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可以增加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4)降压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和长期承受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
6 启示六:高血压治疗流程中CCB类药物贯穿始终
对于血压<160/100mmHg或低危组患者,单药降压时建议首选CCB类药物,其次是ACEI/ARB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若需双药联合时,建议首选复方制剂,其他选择有C+A,A+D,C+B,C+D。对于血压≥160/100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建议首选双药联合,若控制不佳,可选择三种药物联合降压。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以CCB为基础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
我国高血压患者突出特点是脑卒中高发,在临床治疗试验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比值,在我国高血压人群约5~8:1,脑卒中发病率为250/10万,而高血压是卒中的首要可控危险因素。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推出必将能够推动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更好地提高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