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在清晨。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为较高水平,甚至达到一天内最高的水平,我们称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为“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血压晨峰是近年来高血压研究的热点之一,充分控制晨峰血压已成为目前降压治疗的新目标。
1 晨峰血压的定义
目前关于血压晨峰缺乏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睡眠-谷”晨峰值和“睡眠-醒”晨峰值更具有临床研究价值:
(1)起床后2小时平均血压与包括夜间最低血压在内的1小时平均血压(即最低血压及其前后两个血压共三个血压测得值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又称“睡眠-谷”晨峰;
(2)起床后2小时平均血压与起床前2小时内平均血压之间的差值,又称“睡眠-醒”晨峰。由于血压晨峰检测相对困难,且可重复性较差,就带来了临床诊断上的困难。
2 晨峰血压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血压晨峰现象常常与心脑血管事件的“清晨危险”“不谋而合”。多项临床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是心梗事件还是卒中事件在清晨时段都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趋势,原因是清晨时段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在引起晨峰血压的同时,也会导致血流对血管壁切应力的变异值增大、促进血管收缩、痉挛及凝血倾向,上述情况和血压晨峰共同促进清晨时段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的增加。多项研究已证实血压晨峰现象与心脑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并有判断预测价值。
3 晨峰血压治疗的新策略
近年研究显示,通过血压监测发现诊室血压控制良好(低于140/90 mmHg)的患者中,61%存在清晨高血压(高于135/85 mmHg)。晨峰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已成为高血压领域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而我们该如何控制晨峰高血压呢?
3.1 控制血压晨峰治疗措施
3.1.1 将给药时间改为临睡前或早晚分服
多项研究显示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可显著降低夜间血压,降低非杓型高血压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血压杓型状态。
3.1.2 使用药物定时释放制剂(COER,Control Extend Release)
临睡前服用后药物在清晨定时释放,但该类药物价格昂贵。
3.1.3 使用长效、作用较强且平稳的降压药物
每天清晨给药一次,既能控制24小时血压的平均水平,也能有效阻遏服药后18-24小时(最后6小时)血压上升的幅度,这是目前晨峰血压最佳的治疗途径。
3.2 抑制晨峰血压的降压药
3.2.1 长效ACEI与ARB类降压药
ACEI与ARB类降压药可以减弱清晨时段神经体液因素引起的血压增高。研究显示,福辛普利在ACEI类降压药中具有最高的谷峰比,24小时持续降压效果较好;目前认为替米沙坦是临床上半衰期最长的ARB类降压药,研究显示替米沙坦持续降压疗效优于缬沙坦和氯沙坦。
3.2.2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在预防卒中方面优于ACEI和ARB类降压药。i-TECHO试验显示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清晨血压疗效优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疗效可在24小时内使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平稳下降,覆盖清晨时段,且不影响心率。
3.2.3 长效α1受体阻断剂
α1受体阻断剂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多个研究显示,睡前联合应用长效α1受体阻断剂多沙唑嗪控释片后,能有效阻止因交感活性增强经α1受体介导的外周血管阻力升高,而在清晨达最大效应,可显著降低清晨血压及血压晨峰。
3.2.4 长效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与交感神经昼夜节律密切相关,传统的β受体阻滞剂主要降低白天血压,而对夜间血压影响较弱,造成夜间血压下降率降低。Hermida等研究发现,早晨和睡前服奈必洛尔的平均24小时降压效果相当,但早晨服药使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率增加,而睡前服药组无明显改变。因此推荐睡前服用奈必洛尔,既保持降压疗效又可避免夜间血压过度降低。
综上,晨峰血压与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控制晨峰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治疗目标之一。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降压治疗中,不仅注意24小时平均血压的水平,还应关注晨峰血压,并,保护患者生命、捍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