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的冠脉供血与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在病程晚期往往出现小血管的弥漫性受损,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缺血。进而缺血心肌发生室壁重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正常组织纤维化,心肌收缩力严重受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手术及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等方法在临床上虽取得较满意效果,但仍存在侵入性损伤、费用高昂、手术复杂、危险以及术后再狭窄等问题。
2 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eutic angiogenesis)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治疗部位血管新生诱导因子的浓度,促进局部血管新生,改善心肌血供,提高心肌代偿能力,最终达到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目的。血管新生包括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动脉生成(arterogenesis)3种方式。近年常见的方法有促血管生长因子治疗( 蛋白重组 、基因转染)、干细胞治疗,血管生长因子和干细胞联合促进血管新生,以及某些药物等。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过程中最重要的生长因子。VEGFs 蛋白家族包括VEGF-A即VEGF,VEGF-B,VEGF-C,VEGF-D 及胎盘生长因子(PGF)。VEGF 对多种细胞具有生物活性,除作为内皮细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剂外,它还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 产生趋化、促增殖和迁移作用,近来研究证实它还能有效动员骨髓源性的内皮祖细胞(BM-derived EPCs) ,促进缺血区的血管生成。此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肿瘤坏死因子-α、β(TNF-α、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IGF-1)等也被应用于治疗性血管新生。
干细胞治疗是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热点,主要通过动员自体的骨髓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促进其分化达到治疗目的。心肌梗死后大量的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上调。细胞因子与干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是配体与受体的关系,接触黏附可以导致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促进干细胞的分化。骨髓血管内皮细胞既是细胞因子的靶器官,又是细胞因子的重要来源,目前已经知道G- CSF、GM-CSF、VEGF、SCF、IL-8这些细胞因子可以促进骨髓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还有研究发现使用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到外周血,然后“归巢”到心肌损伤部位可以修复受损心肌 。以这些动员剂为基础,有望研制开发一些具有临床应用价药物。
3 展望
血管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细胞因子的半衰期一般较短,单次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是否能刺激结构和功能完整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哪种给药途径和给药部位(血管内、冠状动脉内、心肌梗塞区、未梗塞区、基因转运、细胞补充)更好 ,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治疗性血管新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环节、立体调控的复杂过程,目前的研究不论是蛋白治疗还是基因或细胞治疗,都仅仅局限于单方面多因素的独立研究(如对不同因子及不同细胞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随着对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各层面多元素相互作用的理解,未来的治疗性血管新生必将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通过在基因、蛋白、细胞多层次的微观立体调控实现最佳效果的过程。随着各种治疗方法的改善,治疗性血管新生将成为未来临床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