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中医学没有冠心病病名,但对有关冠心病的症状特点、治疗和预后的论述源远流长,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肋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中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围,痛和痹皆为不通所致,即心脏的络脉血凝而不流,血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金匮要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胸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类证治裁》“胸痹胸中阳微不适,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即冠心病的发病为心阳不振—阴邪乘虚而入—痹阻胸阳—不通则痛,这里的阴邪指水气痰饮淤血。同时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强调气在胸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其临床疗效,特别是近20年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中医药对心血管病的作用机理,显示中医药对心血管病治疗的广泛前景。
二.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作期主要选用有速效止痛作用之汤剂、丸片剂以迅速控制病情,缓解心痛;《金匮要略》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而现代我们多选用冠心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等。在缓解期则需辨证分型施治:
■ 心脉痹阻型 症见胸部刺痛或隐痛、绞痛,固定不移,时作时止,遇劳则甚,舌质紫暗,脉沉细或沉细弦。
治 则 益气活血通络
方 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中成药 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通心络胶囊、杏灵颗粒、心血宁等。
■ 气滞痰壅型: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情绪激动尤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
治 则:理气化痰活血通络
方 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心血宁。
■ 阳虚寒凝型: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汗出,畏寒,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舌苔白,脉沉细。
治则: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合保元汤加减
中成药:冠心苏合香丸、活心丸、日本救心丸、心通口服液等
■ 气虚血瘀型:胸部刺痛或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心悸气短,倦怠懒言,舌质紫暗,脉沉细或沉细弦。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和生脉散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通心络、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等。
■ 心肾两虚型:胸闷隐痛,时作时止,遇劳则甚,心悸气短,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结代。
治 则: 交通心肾,通阳散结
方 药: 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
中成药: 补心气口服液、滋心阴胶囊、舒心口服液等。
治疗冠心病中成药种类繁多,由于造成血瘀的原因不同,因人而异,且不能重复使用;芳香温通药伤阴、散气,不宜长期应用。中药注射剂,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各类中西药配伍有可能发生化学成分的变化,产生沉淀,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宜单独使用。许多中成药的组方中选用冰片,冰片性凉,过量服用可能带来副作用,最常见的是对胃肠道的刺激,表现为胃部不适、烧心、恶心、腹痛、呕吐等,目前常用的中成药中,冰片含量通常远低于药典规定的150—300毫克/日,短期使用者不必担心,但是冠心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含冰片的中成药,应选择应用。